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》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了解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大致情况。在上课一开始,我就让学生先来读读题目,然后提提问题,看了课题以后,希望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。这个问题的设计,我是这样考虑的,学生读文章总是抓不住重点,没有目的的去读是学生的通病,那么有了这个问题的引导后,学生自然会从课文题目中想到——这幅画叫什么名字?画的作者?画的内容?等等和课文达成目标有关的问题。这样一来,学生阅读课文的目的明确了,在读的时候就更加有针对性,也更加有积极性,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,他们去解决起来也会更加有劲。
在接下去对课文内容的教学时,教师也不是提一些跨度很小的问题,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回答,而是提一些比较宽泛的问题,如:看了第一自然段,你知道了哪些有关这幅画的情况?这样的提问,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去阅读思考,而不能简单的用一句两句现成的话就能回答的,而是要通过自己对内容进行理解,对语言进行组织搭配,才能回答,好处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所讲的内容理解得深刻了,对口头语言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好处。其次,也给了学生一种提问的暗示,就是在学习文章时,会这样地来问问自己或他人,以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。
这节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对〈清明上河图〉有个大致的了解,所以我还是准备了这幅图的,不过我觉得这毕竟是语文课,而不是美术欣赏课,重要的不是这幅画上的细节,而是通过阅读文字来了解这幅画的大致情况,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语言的品读上,并通过读来说说这幅画,而整幅画的欣赏,我是放在最后,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。这么安排的目的是,希望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时,有自己的想象,而一但出示了图,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完全被图给框死了。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原文地址
http://www.jsblog.cn/ktgl/more.asp?name=caoyunyan&id=6205